高晓松说在北欧,他觉得自己内心很丑陋;从北欧回来,我们觉得内心很平静
从亚洲的边缘到欧洲的边缘
从一个关键字到另一个关键字
核桃作为”全球商业创意发现者“
全球抓药,细嚼慢咽,传递能量
为什么要亲自去到案发现场?
为什么要在品牌根源处探个究竟?
就如山本耀司所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去年
我们从日本商业精神中总结出一个【小】字
关于小生意、小数据、小零售和小情绪
130多道手工工序的开化堂茶叶罐
所有员工必须到田里劳作一季的松下IH电饭煲
做了1017年的一文字屋和助烤麻薯
只卖白T的FFFFFFT
立志做成人文具店的伊东屋
奉“便利、便宜、有趣”为经营圭臬的唐吉诃德
号称“不卖书而卖书中所呈现生活方式”的茑屋书店
甘愿做人们日常生活背景的MUJI
······
无不透着一股“小劲儿”
我们不禁要问,日本人为什么有能力、有勇气、有智慧把企业越做越”小“,但对消费者的粘性却与日俱增?事实告诉我们,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缩小自己。
可以说
去年的”日本商业精神巡礼“
准确的呼应了核桃团队
在2016年倡导的【人间品牌】
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为什么说,
日本和北欧是全球生活方式品牌的故乡?
第一次踏上北欧大地,我们到底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触摸到了什么?
这次我们将通过3个关键词和3组反义词
与各位聊聊北欧商业精神在我们眼中的样子
北欧作为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高平等性和高均衡性社会发展模式国家,为我们贡献了类似于“Sisu、Hygge、PYT、Fika、雪糕法则、詹代法则”等林林总总的生活观点。而良好福利的社会背景下,并没有让人们慵懒沉沦,反而诞生了很多享誉全球的品牌,比如宜家、乐高、HM、哈苏相机、嘉士伯、绝对伏特加、VOLVO······
是什么态度在影响着北欧人的生活哲学?
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北欧商业文化?
第1个关键词
LAGOM,不太多,不太少,只要刚刚好,所有事情最好都做到恰到好处——
分层次原则满足自由增减,吃多少拿多少,用多少取多少。
Fika(咖啡时间)的生活仪式感用来缓冲忙碌的工作和生活的焦虑。
着装低调但又必须时髦,产品实用但又绝对时尚。
完美空间的物品要么具有实用性,要么具备情感价值。
日常生活色调,除了大面积的白色,更要通过强烈的色彩和图案令人兴奋。
······
LAGOM说到底是一种北欧式的幸福,它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与自然之间的接口之上,以高度的简洁性设计周围的事物、以及对自然的亲近。
在我们看来
LAGOM背后诠释了三层含义
【简单】【平衡】【可持续性】
一双彩色的袜子为“繁忙又压抑的商务人士的灰色生活”增添一点色彩,【HAPPY SOCKS】诞生了
为了不浪费食物,让“非最佳赏味期食品”和“歪瓜裂枣的果蔬”成为店铺的主角,只出售过期食品的超市【We food】在哥本哈根街头门庭若市
就连一条牛仔裤也倡导环境哲学,绝不鼓励你不断的购买新款,而是期望这条裤子可以长期穿下去,从而旗帜鲜明的提供磨合、修复、再生、循环4种特殊服务。这就是遐迩闻名的牛仔裤【Nudie Jeans】
所以,全球第一家卖二手货的shopping mall【ReTuna】在丹麦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LAGOM不是关于剥夺,而是要你在拥有的东西中找到更多的价值,摒弃多余的东西,只保留那些有意义或是能带给你快乐的东西,其他的一切都可以舍弃。
LAGOM最好的状态不是平均、不是半对半,而是黄金分割、恰到好处的0.618。
基于【LAGOM】之下的第1组反义词
用“适度”去对抗“过度”
就像MUJI的核心价值观“这样就好”,和它最新提出的倡导“COMPECT LIFE感觉良好生活”。或者如罗胖的这段文字,是对用“适度”去对抗“过度”的完美诠释:
过去的匮乏时代
大家在为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付费
这是人性中最基础、最容易放纵的欲望
消费升级出现在另外一头相反的方向
不是让人买越来越贵的东西
是我要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自我塑造
这恰恰不是放纵自己的欲望
而是约束自己
第2个关键词
我们经常说战略的本质就是“忽略”和“省略”,剩下的东西才是你必须击穿打透的。
很多品牌其实不是被饿死的,而是被自己的欲望、野心以及外部的诱惑撑死的。
在北欧实地探访的这三个品牌身上,我们看到更多的不是”为“,而是”不为“。
绝对【纯粹】的伏特加
坚持“One Source”原则——
只选用当地特产的冬小麦做单一原料
只选用当地的深井纯净水作为唯一水源
只采用连续蒸馏法获取每一滴酒液
<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color: rgb(136, 136, 136); font-family: Optima-Regular, PingFangTC-light; font-size: 14px;
如此不同,如此相同——从德国出发,走到2500年前的中国
【核桃商业精神巡礼】是什么? 商业世界美好辽阔,参差错落。 但我们坚信商业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情感, 这些才是商业世界的根系和土壤; 研究花朵不难, 可我们感兴趣的永远是它的根系和土壤。
关键词1:重度垂直
关键词2:凡事彻底
关键词3:长期主义
关键词4:规则教育
关键词5:超级用户
关键词6:知本论
对不起,我们发这篇文章目的,就是想让没到现场的人后悔
核桃帮始终坚信一句话,一切答案都在人。
刚刚结束的十九大,
指出了中国社会的深层次转变,
即人民群众从物质物质需要转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去年到今年的一系列商业创新当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趋势的呈现,
天猫的广告语
从“上天猫就购了”变成“理想生活上天猫”;
网易严选、小米等等品牌
对这个时代发出了年轻人的最强音——
好的生活,没那么贵。
作为全球商业创意发现者的核桃,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面,
感受到潮水的方向已经发生改变,
通过对商业案例的研判,对消费者的洞察,
逐步搭建起自己的“未来已来三部曲“。
未来已来三部曲前两部——
《未来,所有生意都是街坊生意》
移动互联网时代,整个世界越来越小,
我们又重新活在了朋友圈里。
所谓“街坊生意”,就是做“熟人”生意,
让朋友来监督;
做“街坊生意”就是在建立你的道德金融。
《未来,一切行业都是文旅业》
这是一个吃饱了撑着的时代,
消费者对商业的需求不仅仅局限在功能层面,
而成熟的文旅产业必须具备清晰的文化母体,
强烈的异质感以及消费者自发形成的晒点。
在8月份,核桃帮发布了未来已来的第三部——
《未来,一切品牌都是生活方式品牌》
我们认为,在选择暴力的时代,
消费者越来越愿意把自己的需求
集中到更少的合格供应商身上,
以节省在选择上的认知能量消耗,
品牌对消费者进行生活方式提案的能力,
成为品牌的核心要素。
所以我们提出了打造生活方式品牌的三点式——
生活观点、原始触点、势能交点。
10月,核桃帮东渡日本。
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邻居,
已经走过了一段中国将要走的路,
他们在商业上,
无比地关注每一个人情绪。
我们到达案例发生现场,
无论是一周只卖一本书的森冈书店,
还是113年只做成人文具的伊东屋;
无论是乡土物产的网红品牌浅草农园,
还是“这样就好”的无印良品;
无论是火遍全球的日本生鲜新模式打造者八百一生鲜,
还是运动商业两不误的Qs mall;
无论是便利便宜有趣三位一体的唐吉柯德,
亦或是生活方式提案品牌的集大成者茑屋书店;
都促使我们去观察,去触碰,去感知,去体会,去验证,
用这面镜子,
让我们重新思考这个时代的商业与消费者。
11月18日
在千年商都广州
我们与一群创新者,变革者
分享在日本获得的全新思考
核桃帮
可能是华南最酷的企业家学习“黑帮”
或许
也是所有创业者最害怕竞争对手率先加入的组织
听完这次分享
如果你觉得意犹未尽
(没有如果,加上只是担心广告法)
那就加入我们这个温暖有趣的
企业家/创始人互助型学习平台
听帮主老杨每2月1次的
内部案例分享
如果你还在犹豫,那也不是你的错
谁让咱以前太神秘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核桃帮
核桃干货 | 捕捉商业小趋势,打造商业新物种
所有的大趋势都是由林林总总的小趋势构成,甚至有些小趋势会直接影响大趋势的走向。何帆说,小趋势往往潜藏在三个地方: 1.主流趋势的边缘 2.市场底层 3.年轻人在哪里,小趋势往往就诞生在哪里 太阳底下无新事,所有的新物种都是旧元素的重新组合,所有的生意都值得重新再做一遍。这里面有太多的新体验、新价值、新连接的产生。 正像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说:“新物种是那些能够创造新消费精神、自生长自进化的细分领域经济形态。”而王煜全说得更直接:“互联网时代,赢家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消灭旧物种。”所以说在今天这个方生方死的商业环境里其实是非常残忍的。要么成为新物种,要么被淘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到的主要内容。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说:“那些存活下来的物种从来不是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那么今天我们通过一些案例,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哪些物种、哪些商业现象对外界的变化做出了最积极的反应。
倒着走向未来——生意年轻化的本质就是源源不断创造新顾客
核桃商业精神巡礼是什么? 商业世界美好辽阔,参差错落 但我们坚信商业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情感 这些才是商业世界的根系和土壤 研究花朵不难 可我们感兴趣的永远是它的根系和土壤 2017年《无知是美好的——日本商业精神巡礼》 2018年《从凛冽到美——北欧商业精神巡礼》 2019年《从卖货到造物——德国商业精神巡礼》 2020年《倒着走向未来——生意年轻化的思维模型》与400位小伙伴如期而至
未来,所有生意都是街坊生意!
——深度长文,约10分钟,适合安静时阅读——
@老杨2016年5月27日中山大学现场分享
导读:
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拒绝”的时代,宜家家居拒绝免费安装拒绝免费送货,但为什么店里永远都是那么多人?因为它提供了DIY的乐趣,给男人提供建造家的情感。
我们说“商业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就是对人类基本需求的回应”,品牌的成长,说到底就是谁发现了社会问题,谁就发现了商机。
什么叫做线上创造群,线下创造场,生活闭环启动生意闭环。俗话说,先有交情,后有交易。我们信赖你,掏钱的速度会快很多。
品牌营销策划行业不是被人神化就是妖魔化:“一个策划大师挽救了一个濒临灭绝的企业”,“你们这个行业满嘴跑火车,却没有实际作用”。从业这么多年,前者根本没见过,因为真正使企业起死回生的还得靠企业自己,而后者,却见了不少。每个人在商业世界的基本动作就是选择,在这个选择暴力时代,品牌营销分享也是选择,比如你们为什么会选择听一个姓杨的讲课?这就是一个选择。
我们说所有答案都在人!营销经常要思考的是:
消费者为什么买为什么不买?
消费者为什么买这家不买那家?
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如何理解街坊生意?
万科的郁亮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比变化更重要的是,你要找到背后的不变”。
我国现有6.47亿网民,互联网时代每人每天在手机上耗时平均为3.7小时,而在每条信息上逗留的平均时间仅有8秒!也就是说,所有企业都在争夺消费者的这8秒!
如何让消费者在我们的信息上逗留,用时间货币购买我们的产品?这是我们挖空心思在想的问题。世界变化如此之快,如果要和时间搞竞赛,我们人类永远都是失败者,但是人性的进化是非常缓慢的,有些东西几乎永远不变。
什么是街坊?
以前我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而现在,家家户户安装着防盗门、防盗窗,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我们回到商业世界重新审视这个现象时,街坊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概念,他应该具备更强的精神属性。而这个精神属性就是“信任”。
印象中父亲总是回忆他们那个年代,我很纳闷,就问“你们那个年代到底有什么好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是父亲的回答。而今天,老太太跌倒没有人敢扶,天天有医闹……人和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断掉了。
而信任,对任何行业任何生意来说都是唯一的精神脐带。这个东西没有了,所有的商业逻辑很难成立。所以,最大的生意成本是信任成本!在我们的印象中,塑造一个品牌的顺序往往是先打知名度,再有美誉度,最后忠诚度,早期打知名度就6个字“ 找明星,上央视”,而现在时代变了,年轻人不看央视,明星公信力也不断下降,现在塑造品牌的顺序恰好相反:先在一个垂直圈子里有忠诚度,继而有美誉度,最后才会口口相传产生大众知名度。
移动互联网来临,大时代的三次重大变迁
农耕文明时期,每个人被附着在土地上,每个人生命的半径就周围那几条村,走不远;工业文明时期,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出现了火车、轮船,人们可以去到天涯海角;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重新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了(微信朋友圈里,QQ群里,知乎,豆瓣等兴趣部落里),世界又变小了。
所以社交是给自己打标签,回想一下朋友圈内容:跑步、健身、自拍……全部透露着“我值得信赖,我值得交往”这样正能量的标签。相信没有人会发“我昨天欠钱,被人毒打”的动态。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深刻分析了中国的社会人际关系,得出结论:中国归根到底是【熟人社会】。到今天依然如此。这是民族根子上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找到消费者精微细妙的文化心理,否则无从解释商业现象和商业逻辑。
熟人社会的核心标志“守望相助,且犯错成本极高”。过去打听某个人,去他所在的村子问一问就OK;现在,到社交媒体上人肉他留下的痕迹,就能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社交,毋宁死的时代,每个企业都是社交媒体,每个人都是移动的CCTV,移动的新华社,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会发射信息。每个行业都有社交属性,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作为创业者,在走上商业舞台的那一刻,你的“真人秀”就开始上演。你能为这个世界提供的第一个产品,就是打造一个更具魅力的自己。消费者信不信你,决定着是否会购买你的产品,决定着彼此能否能成为生意伙伴。
我认为打造品牌的两个重要方法:一是要懂得把自己的事变成天下人的事,二是打造品牌的养成模式。工业时代,我们去饭店吃饭,看到美轮美奂的菜品端上来就行,而现在,买菜洗菜切菜……做饭的每个环节尽收眼底。
①
现场我要讲一个案例
一只鸡背后的逻辑
“老沈的鸡”品牌创始人老沈,偶然认识了一位华农的教授,得知记忆中的中华原种土鸡正在消失。老沈彻夜深思: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吃到原汁原味的鸡?起初,老沈的目标是卖原种鸡,然而在禽流感等因素的打击下,一夜回到解放前,之前的努力全都泡汤了。
角色定义:后来,老沈转变定位,帮中国中产家庭养好鸡。从“卖鸡”改成“养鸡”,表面上玩文字游戏,但背后运作的商业逻辑全变了。
人格背书:丘处鸡,谷聚鸡,小笨蛋……你能想到的所有的点,这些企业都在玩,甚至有人给鸡听音乐。虽然互联网行业不好玩毋宁死,但是农业好玩只是加分点,良心、责任永远是生死手。
老沈的鸡72%卖给父母。家庭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孩子,如何与父母建立信任,这是我们在制定战略时要考虑的东西。虽然建立信任有很多方法,比如微信直播,给羊的耳朵上打耳钉……但这些还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最大的信任桥梁还是【人格】作背书,所以老沈把自己的头像印在了logo上,他在用声誉做保证。
鲜明价值主张:沃尔沃在卖安全,宝马卖前排座驾驶者的快感,奔驰卖后排座乘坐的尊贵感,而我们卖的是——“从前”的生活智慧(好东西慢慢长,坚持“好是时间的艺术”)而且我们不需要为这个品牌每个月花一万元做相对牛逼的文案,两千多年前古人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老子、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我们筛选的利器。我们卖的就是从前的生活智慧。时间是最伟大的裁判,两千多年过去了,人们依然在使用它,说明它是有用的。
当把最关键的东西抓住,为品牌找到魂,后面的东西(匠心层面、行为层面、传播层面要与消费者沟通的内容)自然就会出来。
懂得对理念的坚持:现在最核心的是大时代下一定要学会讲小故事,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宏大叙事,而老沈每天坚持写的慢养日志,看似鸡零狗碎,但越是这些朴素的东西,却更容易打动人,但前提是,必须坚持。所谓成功,无非是坚持不下牌桌而已。
寻找1000名街坊:预售制,每年有52周,每周给你家快递一只鸡,你只负责吃就行。基于做事的态度,消费者信任你。你在做什么产品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基于什么理念做这件事?以前我们认为理念是隐藏在幕后的,不需要与消费者沟通,现在前台与后台互转,你一定要把做这件事儿的理念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其他的东西消费者会自行脑补。
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拒绝”的时代,宜家家居拒绝免费安装拒绝免费送货,但为什么店里永远都是那么多人?因为它提供了DIY的乐趣,给男人提供建造家的情感。同样我们要用拒绝的手法,通过价值观去筛选我们的街坊。比如我们拒绝:
给孩子报3个以上兴趣班的父母
经常带孩子吃肯德基的父母
每周不陪孩子2天的父母
……
当我们说不清我是谁时一定要说我不是谁,或者把鄙视链画出来:谁不能享受我们的商品和服务。当然,这考验你的商业智慧,也考验你是不是对自己的东西有信心,是不是常年坚持地把这件事做下去。所有伟大的品牌都不是打造出来,都是重复出来的、坚持出来的。沃尔沃八十多年依然在说安全,迪士尼至今还在说家庭梦想,我们中国人卖车今年是节油先锋,明年是科技典范,把世界上各种好概念全都用上还是卖不好。百病全治就是一病不治。如果我们选择一口井,一定要坚持把它打出水来。
到这儿大家都会问一句话“老杨,我们的目标用户是不是太窄了”?这么多年我发现一个问题,在中国其实不存在小众市场。我们经常说“入口一厘米,进去一公里”,就这一厘米,我们恨不得它是一公里:我既想让海归买我的产品,又想金融高管买我的产品,还想让屌丝创业者买我的产品,世界上没有这么好的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老邻居老部下老同学老相识,你能不能把入口最狭窄的人群击穿打透?保持最狭窄人群的忠诚度?
这里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一个朋友做大功率破壁机,在我面前总是和九阳进行对比,我问他“你和九阳最核心的区别是什么”,他说“我这东西劲儿特别大,能把最坚硬的豆子打成泥,但另一方面,噪音很响,不太适合家庭”,而他又特别想挑战C端客户。我说这样行不行,我们获取B端客户。窗外所有写字楼晚上灯火通明,这说明越是一线城市,或者是省会城市,意味着加班的人特别多,而且与日俱增。这些人晚上吃什么,这么晚了,吃肉不好消化,有没有一种东西能把各种坚果、水果打成糊状易于消化?但前提是硬件要免费,周一到周五配料包,扫楼免费赠送大功率的破壁机。这样的举措员工非常欢迎,进而可以向HR、领导反应我们需要这些东西。
再次强调:1.中国不存在小众市场,只存在潜在市场,一旦打入这个市场,很快就可以扩大内部占有率;2.不存在B端市场,所有的思考都是一路向C,都是朝向消费者。
<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1.75em; white-space: pre-wrap; font-family: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Hiragino Sans GB", "
</sectio《未来,所有品牌都是生活方式品牌》
未来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家
每一个品牌要努力成为生活方式品牌
2018年9月16~17日两天
“山竹”台风肆虐之际
核桃帮来到生活方式品牌代表深圳MUJI HOTEL
围绕着生活方式品牌2.0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为什么生活方式品牌的故乡是北欧和日本?
日本位于亚洲的边缘
北欧位于欧洲的边缘
正是这种非中心的姿态
形成了它们吸收其他文化
并理解、消化,最终转为自己文化的能力
为什么我们全面进入“精享时代”?
我们的消费形态从“必需型”进入“必欲型”
“无产中产阶级”应运而生
审美要求从来没有如此
堂而皇之的站在舞台中央
潮酷、腔调、逼格、美好甚至侘寂
是我们与整个商业世界相向而行的路标
我们崇尚阅读旅行、喜欢日式简约
向往北欧的安静纯粹
正如松下幸之助说的
下一个商业时代属于设计
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反应的是什么消费心理?
丹尼尔·贝尔说得对
为了缓合下面这两种矛盾
勤奋与节约的生产道德观VS休闲与浪费的消费观
明智的商家们提出”优质低价“来俘获消费者的心
消费升级从来不是让人买越来越贵的东西
它只是促使我们必须从买卖关系跃迁为服务关系
从放纵欲望到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自我塑造
消费降级更是直接敲响了警钟
今天的消费者已经越来越不喜欢为多余的附加值买单
1980年无印良品横空出世
为了减少过度的欲望
用朴素生活的价值观
与消费者沟通“这样就好”的生活方式
空、侘寂之美、基本、素色、自然
无印之印的思想
反而成为人们购买它的理由
当我们谈论生活方式品牌的时候到底在谈什么?
1971年作为商业世界非常重要的分水岭
全球范围内开始大面积的
从功能商业时代进入到生活方式品牌时代
我们可以说生活方式是一个人
经济活动、文化娱乐轨迹的叠加
生活方式品牌是针对某个生活场景
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并且其中必须包含统一的生活态度
生活方式品牌为什么必须具备清晰独特的生活主张?
那些最有魅力的品牌无一例外都在治愈消费者的心理疾病,而所有心理疾病的根源无非以下两点——我不够好;我不重要。
生活方式品牌为什么具备“专家型通才”的普遍特征?
先专家后通才,通才反哺专家,每一个生活方式品牌不仅在品类品牌上有自己的独特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将消费变成一种精神生活。
为什么说生活方式品牌是对已知信息的重新编辑?
任何品牌都是信息的载体,通过归零·解构·重构,相信一个品牌完全可以根据消费者的生活形态而被重新定义。
为什么说生活方式品牌一定需要消费者的参与?
商业世界里边界溶解的速度与日俱增,品牌营销越来越脱离产品品类的界限,而是定位在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共识上,品牌与消费者的“共识经济时代”扑面而来。
为什么说生活方式品牌是典型的圈层营销产物?
当消费者认可你的品牌价值主张,你的品牌便具备强大的迁移势能。以前打造品牌的逻辑是知名度、美誉度到忠诚度,现在完全可以倒过来打造:忠诚度、美誉度到广泛的大众知名度。
生活方式品牌打造的思维模型?
为什么生活方式品牌的打造必须遵循下面逻辑?
面向一个核心人群
提出一个核心价值主张
通过一个核心产品
塑造出一种情绪
传达一种生活态度
延展出一个产品矩阵
(这一次,我们直抵风暴中心,为求知无畏者点赞)
一切商业秘密都埋藏在“案发现场”
我们不仅从书本中了解每一个案例的生活哲学
更需要结合着理念,亲自去看去听去触摸
看看品牌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听听操盘手的运营思维
体验品牌营造出来的硬件、软件与感件
2017年的秋天
我们到访生活方式品牌的故乡之一——日本
亲自感知茑屋书店不是卖书而是卖书中演绎的生活
好奇一家“烂店”的经营哲学竞然是便利+折扣+有趣
体验超市+餐厅+农场完全可以重建人与土地的关系
一个拉面博物馆竟然让我们集体穿越到昭和时代
<p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clear: both;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mp-quote, -apple-system-font, system-ui,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
超级用户成就超级品牌:不是所有的鱼都游向
为什么说NIKE在中国的主流购买人群是“年轻的中年人”? | 知乎X亚朵在上海开的“有问题酒店”的目标人群竞然是“问题青年”? | 抖音的胜利除了“全屏高清、音乐、特效滤镜、个性化推荐”,更重要的是个体的崛起,人成为最大的主角。 | 而各种新生代词汇的陆续涌现,“独唱团、小时代、小生态、小数据、亚文化、为部分人民服务······”
我们知道一代人正在到来,一个时代正在形成。
我们为什么要谈超级用户?
当我们谈论超级用户时,我们到底在谈什么?
正如当下很多企业家面临的困惑,流量成本居高不下、获客难度今非昔比、低成本营销茫然无措、品牌打造有心无力;我们必须从野蛮生长进入到“商业世界的终极命题——超级用户”,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意了。
——超 级 用 户 具 备 多 大 的 魅 力 ?——
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哈雷摩托,80%的营收来自于它的老客户;有极致的玩家,一年内买了14台哈雷,相当于品牌26款车型的一半。
美捷步75%的顾客都是回头客,其有口皆碑的营销动作就是买一双鞋送5双鞋试穿,剩余免费寄回;更重要的是365天X24小时极致的电话营销服务,因为他们相信在注意力稀缺的当下,5~10分钟的1对1沟通时间,是与消费者建立关系和传达企业文化的最佳方式。
而COSTCO的营销逻辑是“会员服务是一切商业逻辑的基础”,他们永远在思考的是“怎么不赚钱”,比如货品毛利率绝对不能超过14%,试吃服务要确保消费者吃饱,吃好;就算你把一只烤鸭吃的只剩下骨头,也可以无条件退货。
更重要的是,COSTCO表面上卖的是商品,背后卖的却是服务和体验,会员除了享受优质低价的货品外,加油站、汽车购买 、验光配镜、照片冲洗都是基于品牌商业模式的会员专享。回看一下很多品牌推出的会员服务,更多停留在利益层面,而COSTCO却把它变成了品牌战略。所以我们说,超级用户必须“从买卖关系进入到服务关系”。
当然,有人要问,如何寻找你的超级用户,在我们看来,超级用户绝对不是寻找出来的,他们一定是被“吸引”“唤醒”的。
美国潮牌SUPREME从一个“街头滑板少年的隐秘据点”,开始衍生到各种穿戴文化,通过各种图案和款型将美国街头文化复刻过来,点燃了美国甚至世界年轻文化潮流的G点。
SUPREME从来不做寻找消费者的事情,他们可以产品限量、会让买者完成一场“城市越野赛”才有进店资格,或者直接拒绝长得不够酷的人。SUPREME自己形成了一支队伍,让喜欢的人来排队。
——超级用户是可以生出超级用户的——
品牌该如何建立自己的超级用户思维模型?
品牌首先要形成消费者认知的独特标签,它是每一个品牌吸引超级用户的前提。这种独特标签的体现可以是产品/服务层面的,也可以是价值观层面的,当然也可以是独特的商业模式,或者是鲜明的玩法。正如下图所示:
上述都是品牌驱动的内核,所有吸引超级用户的内容都将围绕着这些特有的标签来沉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给品牌“找魂”,它是任何品牌建立的第一步。
就像是日本的德岛丸,发现了日本700万购物难民(老人,郊区)的痛点,建立了“挑货郎”模式,以一辆小货车的方式巡回于乡村之间,货车内超过1200个SKU,而且可以根据老人的需求,个性化配货。在商业模式上形成了独有标签,自然会把对的人吸引过去。
品牌必须留下空间让消费者去感受、填补。所有伟大的品牌都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半成品,留下一半让消费者来完成。就像MUJI生活研究所,用户对产品任何的意见和需求都可以在上面表达出来,很多MUJI的产品都来自于这些客户的提案,像下图的夜灯和清扫四件套等都是来源于客户的提议和投票。而这种“有它就好了”的共谋模式,让这个研究所成为“顾客需求和商品开发的中转站”。
来自于美国的“美国女孩”娃娃,是美国家庭用在孩子身上仅次于医疗与服装的支出。
它是孩子们爱玩的玩具,每一个娃娃都可以是每一个女孩喜欢的形象,帮助小女孩实现他们心目中的梦想生活。
它还是父母们用来教育孩子们的道具,有些娃娃身上充满着历史人物的背景,或者来源于真实故事,从而可以让孩子们在玩乐中上一堂轻松有趣的历史课,从中找到自我投射与肯定。
更重要的是,美国女孩娃娃的购买空间更像是一个“主题公园式零售店”,大人们可以带着孩子在里面给娃娃打扮,陪娃娃吃饭,做游戏等。所以,消费者并不仅仅在购买美国女孩娃娃,而是“雇佣”该品牌来完成一项工作,比如是老人们维系祖孙感情的道具,父母教孩子历史的工具,或者孩子们生活的伙伴。
双方共谋,就是要从传统的”独角戏”做法进入到与消费者“跳双人舞”的做法,正如富兰克林效应——“让一个人喜欢你的最有效的方式,是让他帮你一个忙”,而借鉴到品牌层面就是不要再去想能为你的消费者做什么,反之要问的是“我的消费者可以为我做什么”?
超级用户到底是一群拥有什么特质的人,他们对产品充满热爱,使用频繁,甚至上瘾。他们投入感情,有自己的见解,还懂得付出,他们是活跃分子,总爱提意见·······我们提炼出超级用户的“三爱三怕”:
宜家的超级用户,这些人被称为“宜家黑客”。他们从来不按照IKEA提供的产品说明书去组装家具,而是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想法去改装家具,没想到反而激起了DIY风潮,从而为IKEA品牌提供了很好的传播。
乐高积木有超级用户。他们购买乐高,发挥想象力,只为拼出令人震撼的作品。而乐高会主动与这些超级用户合作,将这些作品纳入自己的产品序列,获得的利润与超级用户分成。
可以看出,超级用户不仅会持续购买你的产品,还会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以及影响力,会成为你的义工和宣传员,免费传播你的产品。他们有可能是你品牌的内行,联系员,或者是推销员。
正是因为怕消费者标签模糊化,品牌要做一些拒绝的事情。汉堡王在FACEBOOK上举行了一次“求掉粉”行动,如果是真粉请点赞,如果是僵尸粉将会被移除,当然还可以获取一份绝交信和死对头M记的巨无霸;没想到反而促使很多真爱粉去到汉堡王消费。
或者像暴走的萝莉,为了避免“买家秀不如卖家秀”,直接拒绝把自己的产品卖给胖子,通过这种小众聚焦的方式,反而赢得了更多爱美真运动的人群。
正是因为怕品牌消失,品牌需要做一些坚持的事情,“农夫的菜”因为一篇《想了很久,还是想和大家聊聊,假如农夫的菜关门了》的文章,引起了众多老用户的关注,他们纷纷表达对“农夫的菜”的热爱和鼓励,甚至农夫的菜当时面对竞争者的威胁时,有些用户还反过来安慰创始人。
正是因为怕消费者受到冷落,品牌要做个有心人,主动与他们互动。网易云音乐的地铁广告,把用户的乐评张贴出来,激起了他们的同理心,产生了极强的口碑传播。大众汽车让孩子们为父母画仪表盘,时刻提醒父母们小心驾驶,如广告语说的:“他们没法控制你驾驶时的速度,但是他们可以控制你的心”······
可以说
超级用户不仅仅是购买频次最高的“剁手党”
超级用户是具有传染性的品牌基因“携带者”
超级用户是“新物种”的幕后推手
四维发力要与你现有的消费者产生多维度的触发
<span style="margin: 0px; pad